今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陶瓷行业无疑将迎来一个充满生机和动能的春天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将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胜时期。从宏观的层面来看,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,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升,无疑会给陶瓷行业带来莫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变革。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,推动着制造业的集群发展,一批又一批的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将应运而生。
中国现代建筑装饰陶瓷产业自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,历经40多年不断推陈出新和迭代:从小规格到大规格,从无釉砖到有釉砖,从瓷片到地砖,从仿古砖到抛釉砖……如今又从瓷砖摇身一变为岩板。成为岩板后的瓷砖,又以不同于瓷砖的姿态继续裂变:从家具市场到定制家居行业,从瓷砖经销商到石材经销商,从零售市场到工程销售体系,从加工行业到终端服务体系,从服务体系再到零售市场……岩板正在建立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。
目前,陶瓷行业一二线品牌,无论生产型企业还是产品型企业,几乎都在完备或扩充岩板类市场和岩板产品,或自己生产,或贴牌代工,或组建独立运营团队,或一专多能化团队销售。
产品也逐渐细分为不同规格板,目前主要在推的中位规格有800×2600mm、900×1800mm、1200×2400mm等尺寸,大的当然更大,小的也有更小,砖体工艺除了通体坯(岩板坯)也有普通坯(瓷砖坯),施釉方式也有淋釉也有数码喷釉或多种方式结合,表面有抛光面也有哑光面,有缎光面也有干粒面等等,可以说岩板的入门条件并不高,甚至越来越低。
除了销售渠道、使用功能和尺寸规格以外,如果不是内行人,估计已很难区分出岩板和瓷砖的真正差别。现如今,似乎也并没有相关岩板性能或性质的认证标准,这也给了很多厂家得以鱼目混珠的机会,恐怕短时间内,关于岩板标准的子弹还是要飞一会儿。
做岩板的多了,自然竞争就会更加激烈,除了产品和价格的竞争以外,人才的竞争也成为了岩板领域的另一个战场。人才说到底才是最大的生产力,尤其是在岩板销售和岩板生产领域,有一定过往经验的岩板生产老总、装备技术人员、研发人员、设计人员等,或有一定渠道资源的岩板销售老总、销售人员、策划人员甚至跟单等,都随着岩板的热度而水涨船高,在开年后行业人才市场中成为了热门的招聘岗位。
针对岩板制造的上游装备企业,像压机、施釉线、喷墨机、窑炉、加工以及其它设备等订单供不应求,用于岩板制造、瓷砖制造的原材料、配套物料等价格近期也是一路飙升,岩板救活了一批竞争链末端的边缘化产业。
砖既然做成了板,那么传统的生产设备就算不全改也要局部改,包括投料、球磨、干燥、施釉、印刷、烧成、加工、打包、运输、物流、设计文件等等条件和方式都相应出现了变化,无论新线输出还是旧线改造,都给很多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,那么自然也变相地促进了这些产业之间的产品革新和良性竞争。
除了岩板所带来的以上利好以外,当然有人欢喜也有人愁。步子太大导致库存爆仓的,价格下跌导致投入产出不平衡的,渠道不畅或压根没搞清楚市场方向的,都在这波热度里尝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。
情况不乐观的不乏大牌企业或工厂,也有许多新兴的加工中心、加工厂、中转仓等等,它们的情况远远没有想象的乐观,这些企业或工厂有些出师未捷,岩板这颗樱桃好吃树难栽,而且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,还是掉头继续做瓷砖吧,及时止损。而有些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,虽说船大了掉不了头,但是船小的触了底恐怕想爬起来就更不容易,很多盲目改造或投资的生产线、加工厂,有些几乎不到一年时间,就出师未捷而折戟沉沙了。
至于终端市场,除了大张旗鼓准备带资入市的定制板块,岩板怎样才能落入寻常百姓家?除了家具板块和石材板块,作为高档瓷砖和背景墙使用不失为解决岩板销售的另一途径,只是这样的话,我们对岩板的定义还需要那么多华而不实的粉饰吗?
历经了2019年的井喷和2020年的沉淀,2021年岩板能否迎来春天?岩板的生态体系能否真正建立?岩板能否从瓷砖中完全剥离?还是最终与瓷砖共生共济?岩板的竞争还未到真正白热化程度,但是增量发展的未来必然是存量竞争。尽管今年国内的岩板生产线已经突破上百条,然而跟陶瓷砖生产量与销售值来比,不过还是小巫见大巫。
2021年的瓷砖整体产量预估将远超上一年,增速预计也将远超于岩板,换句话说,今年岩板的增速可能会低于瓷砖增速。适当降低热度不见得是件坏事,岩板的明天远比岩板的春天更加重要。